在世界的版图上盈通策略,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国家,它被南非的领土完全环绕,仿佛是南非“掌心”中的一颗明珠。这个国家不大,但却承担着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重任——它的水源是南非多个大城市,特别是约翰内斯堡等经济重镇日常用水的来源。按理说,依托这样得天独厚的水资源,它本应该过上富裕且发展的顺利的日子。然而,现实却与之背道而驰。
尽管拥有丰富的水资源,它却一直被南非“巧妙避开”,基础设施建设与南非几乎没有交集。无论是道路、铁路,还是电力网络,都与南非的现代化建设隔离开来,形成鲜明对比。更为尴尬的是,莱索托的财政收入高度依赖国际援助与国民赴南非打工寄回的汇款。令人惊讶的是,即便莱索托是南非的“心脏地带”,南非对吞并它的想法也完全无兴趣,认为这会是一场麻烦且无利可图的交易。这个充满矛盾和反差的国家,就是全球最大的“国中国”——莱索托。
展开剩余81%莱索托,素有“非洲瑞士”之称,听起来似乎很美好,但这片美丽的土地,却是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。大部分国土都是崎岖的高山,海拔常常上千米,连首都也是坐落在高原之上。这里的自然环境只适合两类人:一是那些热衷冒险的徒步旅行者,二是那些无路可退的巴苏陀人。山路崎岖,交通不便,自然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。然而,山中却藏有一张意想不到的王牌——水。山区的河流,源源不断地流向了它那庞大的邻国——南非。不得不说,南非的经济重镇约翰内斯堡近一半的居民的水龙头,都掌握在莱索托的手中。
然而,尽管掌握着如此重要的资源,莱索托的日子却依然艰难。南非在修建道路、铺设电网、拉设光纤等方面,刻意避开了莱索托这个“邻居”,现代化的血脉与其完全无缘。这种“无视”比封锁更为彻底,莱索托从一个地理上属于“内环”的国家,逐渐被推向了“郊区”的边缘。莱索托的困境,一方面源自自然条件,另一方面则是历史的烙印。为了避免被其他部落吞并,百余年前,莱索托的国王曾向英国请求保护,最终却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。这段屈辱的历史,成了后来莱索托独立斗争的动力。
1966年,莱索托在英国无法再有效管理下宣布独立,期望成为非洲高原上一颗闪亮的星星。刚独立时,莱索托自信满满,公开谴责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,还悄悄支持南非的反对派,似乎要与南非对抗到底。南非自然不会容忍,立刻关闭边界,切断供应,莱索托的民众虽身陷困境,却顽强挺过了这一难关。那时的他们认为,这就是独立所要面临的最难关卡,然而,真正的噩梦才刚刚开始。
莱索托的独立激情很快被自己人打破。1970年的首次大选后,首相竟因选举结果不如意,直接宣布选举无效,宪法作废,国家陷入紧急状态。从此,莱索托便步入了政治的恶性循环。到了1986年,政变、军变和党派斗争等一系列政治乱象不断上演,王室被软禁,政党与军方明争暗斗。四十多年过去了,莱索托始终未能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合法政府,独立后的成果,反而成了一场漫长的政治烂尾戏。
莱索托的经济也因此陷入了困境。其国民生产总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,财政收入的70%以上依赖国际援助和国民去南非打工后的汇款。整个国家仿佛失去了自理能力,依靠外部的“输血”维持生存。更加严峻的是,艾滋病的感染率位居全球第二,医疗系统濒临崩溃,电力和通信的覆盖率也远低于正常水平。面对这样的困境,莱索托的未来似乎愈加渺茫。
南非的态度在这期间显得异常微妙。每当莱索托发生动荡,南非会派兵驻守边境,进行调停,但从未有过吞并的念头。南非深知,吞并莱索托并非一笔划算的交易。吞并莱索托,意味着要为几百万人的福利、教育和医疗买单,还要修复那一片破碎的基础设施。更重要的是,莱索托的族群文化与南非主流社会存在较大差异,政治混乱、军方干预,社会动荡不断,接纳这个国家,实为自寻烦恼。与此同时,莱索托控制着南非的水源,这让吞并变得更加复杂。如果莱索托内部矛盾激化,万一关闭水源,南非将首当其冲。
因此,南非的策略就是维持莱索托的独立,但同时确保它不会为南非带来过多麻烦。这种“围而不吞”的策略,让莱索托勉强生存下去,却始终无法摆脱困境。
尽管国家处于贫困之中,莱索托的民众依然拒绝与南非合并。王室贵族担心失去王位,政客们不愿失去手中的权力,而普通民众则固守着“独立国家”的象征意义。他们宁愿忍受贫困和饥饿,也不愿成为南非的一部分。与此同时,他们还在寻求与前宗主国英国保持某种联系,并试图争取美国等国的支持,希望在国际舞台上找到一线生机,避免被南非彻底压垮。
莱索托的命运,就如同一面镜子,映照出一些所谓“独立”国家的真实面貌。所谓的独立,往往只是换来一面象征意义的旗帜,而真正的命运早已被冷酷的经济现实所决定。如今,莱索托静静地嵌入世界版图,在被南非和周围环境紧紧包围的同时,渐渐被全球遗忘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贵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